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朝末年,韩山童通过白莲教宣传、组织群众,准备起义。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刘福通起义后,得到了各地的响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方的“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1355年2月,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1358年,刘福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迎来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装的镇压下,各路北伐军失利,汴梁失陷。不久,刘福通遇害。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以后,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组织屯田,保障自身物质基础。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即位,国号“明”,以应天府为国都。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伐。1368年7月,元顺帝北逃。不久,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元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靖难之变
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与信亲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及城内布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没有成功,燕王朱棣立即起兵南下。这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纨袴子弟李景隆继续讨伐,均被朱棣打得大败。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结果朱棣得胜,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