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七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①,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②,动静两忘的境界?
注 释
①我相:佛教四相之一,人的烦恼根源。
②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译 文
喜欢安静而厌恶热闹的人,往往离群索居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有意离开人群只是为了自我,刻意去求宁静反而成为骚动的祸源,这怎么能够做到将自我与他人视为一体、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记的境界呢?
评 点
我们时常这样说:“心定则神安。”人们想要寻求清静,获得生活的安宁,往往选择避开喧闹的环境,殊不知这样的静只是身静,不是心静,这样的安宁也不是真正的安宁,因为只是外部环境清静安宁了。刻意地追求安静往往是愚蠢的,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忘掉世间的物欲杂念,还存在动静、唯我的观念,即使身体远离了闹市,内心仍是烦躁不安的。一个人只有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才算找到并获得了真正的宁静。
三二八
山居胸次清洒①,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②;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③,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