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展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为后来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指导思想,标志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没有提及“课程”一词,但其精神实质表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都是课程,环境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育活动”概念的提出,逐渐改变了过去以“上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所体现的新教育观,如一日生活各项活动都是教育的途径,幼儿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等等,引发、催生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各地紧紧围绕着《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开展了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核心的、以奠定人的整体素质基础为目标的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除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课程改革试验继续进行外,新的课程改革试验也相继启动,并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如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五大领域课程,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开发的“生活·学习·做人”课程模式,上海市宝山区幼儿园开发的情感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袁爱玲建构的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模式,等等。在农村一年制学前班课程改革方面,长沙师范学校农村学前班课程研究组经过研究,提出了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新模式。此外,涉及社会、自然、艺术、健康、语言、认知等各个领域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以教育活动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把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区分开来,促使学前教育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主动、积极的自我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教师的观念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关注教育过程,从关注幼儿的技能培养转变为关注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作用,从强调幼儿的共性行为转变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特征。
相关影视:绝艳规条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