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党勃兴和政党政治相对应,民国初年的政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西式民主格局,其中尤以责任内阁制的实行和立法机构的活跃为表征。
1912年4月下旬,南京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实有议员118人。由于各省补选了若干议员,参议员中的立宪派人物有了明显增加,结果,临时参议院议长、革命党人林森被迫辞职出局,临时参议院于5月1日选举前立宪派人物吴景濂、汤化龙分为正、副议长。立宪派议员在北洋派与革命党的斗争中常常站在袁世凯一方,对革命党人不利。虽然如此,同盟会(国民党)仍为临时参议院第一大党,“势力仍大,且党略较优于他党,步武亦较整齐”,他们以临时参议院作为约束袁世凯个人专制趋向的重要阵地。而立宪派议员出于争权之需要,对袁世凯也非言听计从,都认为“参议院万不可为政府之傀儡”。况且当时各党对其成员的约束力有限,议员往往以个人而非政党身份表示立场。这样,临时参议院仍然通过其立法行动,对袁世凯的个人专制集权图谋形成了程度不等的牵制与掣肘。而袁世凯由于需要集中力量对付革命党,并利用临时参议院表现其“合法”施政,因此对临时参议院之作为暂时表示优容,使临时参议院在民初一时颇为活跃,并常常表现为与袁世凯对立的立场,如对政府提案之审理,通过限制专权的法律,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等等。据统计,在临时参议院存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共计开会220次,议决议案230余件,通过法律55部,“所有重要的开国法制,可以说都是临时参议院完成的”。不过,临时参议院的所作所为改变不了民初的实际政治格局,袁世凯也从来没有将参议院真正当回事。他对参议院的决议,或者是阳奉阴违,或者是置之不理,或者根本就不通过参议院而径自行事。对于信奉以实力说话的袁世凯和北洋派军阀而言,三权分立的西式民主形式,不过是他们招之即来、弃之即去的工具,既可因有需要而予优容,又可因其失去价值而予毁弃。